政策咨询 疑难处理
栏目:留学生落户 人气:0 发表时间:2022-12-30 来源:网络
(超80%毕业生留学世界名校,西交利物浦大学仍遇没名气的尴尬)
9月,数百万学子将迈入大学,开始新的征程。他们曾憧憬象牙塔内的生活,他们曾渴望新的开始。但在传统大学之外,还有很多中外合办大学也值得被关注。
为此,推出“大学·教育”系列报道,关注中外合办大学,展现它们在办学中遇到的挑战与机遇,为万千学子提供一个了解它们的机会。前期文章回顾:上海纽约大学首批毕业生惊艳亮相为啥超10%学生没能顺利毕业
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?”
2005年,在病榻上,94岁的钱学森发出了这样的疑问。如今,12年过去,这个问题仍振聋发聩,高等教育到底该怎样?
这些年,多所国际知名高校“落户”中国,截至目前,仅中外合办大学就有9所。而早在5年前,新华社就曾发问,中外合作办学能否载起高校教改之重?
今年,是西交利物浦大学(简称“西浦”)建校的第11个年头。虽然,在外界,西浦的名声仍不响亮,甚至在不久前还被人误认为是“骗子学校”。但这样的尴尬并未影响西浦的成长,9月,又有3500余人将入读西浦。
在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冲撞中,这名“混血儿”摸爬滚打了11年,曾被人民日报称为“教改鲶鱼”。日前,西浦执行校长、著名管理学家席酉民向记者讲述了这所“混血儿”学校在走过的这11年当中的一些不易与经验。
01被质疑为留学中转站?
“深造也是追求,是成长的一种途径”
8月11日,在西浦中心楼内,记者见到了席酉民。这是一位满头银发的长者,健朗而又富有热情。说话时,他喜欢用“一、二、三……”来逐步说明自己的观点。
▲席酉民(右)与记者(左)合影
2004年是中外合办大学的开元之年。这一年,在江苏苏州,西安交通大学(西交大)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签订协议,开始筹划西交利物浦大学。那时,席酉民多方奔走,参与其中。终于,2006年5月,西浦正式挂牌成立。
两年后,席酉民辞去了西交大的行政职务,前往苏州,正式成为西浦“掌门人”。当时,西浦共有教师几十人,学生数百人,“没有几个人看好它。”
席酉民正式到任后3个月,即与团队拟定了西浦的教育理念、战略规划等整套发展计划。很快,局面开始扭转。西浦的本科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,从2006年的160余人增加到今年的3350人,扩大近20倍。
2010年,西浦送走了首届毕业生。据校方数据,当时,97%的学生远赴海外攻读硕、博,其中20%就读世界十大名校。
但其实,在西浦,这样的“深造”比例已经持续了多年。
今年,又一届毕业生走出校门。据不完全统计,“西浦80%的毕业生将赴世界知名大学深造,其中,超过1120名学生被斯坦福大学、牛津大学、剑桥大学、帝国理工学院等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录取。”
▲西浦2016年本科毕业生升学情况(部分)
自诞生以来,西浦一直被寄予教改厚望,4年前,《人民日报》曾将“特立独行”的西浦视为“教改鲶鱼”。
但是,它的入局真的能刺激到庞大的“鱼群”,以致发生“鲶鱼效应”吗?
这样的问题令人困惑,但这样的追求却使人振奋。有人质疑,西浦只是个留学中转站,是国际名牌学校的生源基地。
日前,在微博上,关于“一流本科教育什么样”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,北京大学教授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,表达了自己对本科教育的担忧:
经常有人说,自己的大学教育质量高,一个班二三十个学生本科毕业后去国外读书了。这很奇怪,国家投了那么多钱,培养出来的好学生都出国了。国家不会禁止这样做,但是如果把这个作为培养目标显然是误区。
对于这样的观点,席酉民并不认同。他说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规划,大部分西浦学生希望完成研究生教育后再进入职场,继续深造也是追求,更是成长的一种途径。
02遭遇没名气的尴尬:
去汇学费,被银行员工力劝还差点报警
在苏州独墅湖大道旁,西浦默默耕耘了11年。
▲西浦外景
对于西浦,外面的人,知道的并没有太多。
8月8日,席酉民开了一个“玩笑”称,“西浦年幼,没有名气,但不是骗子。”原来,是一名即将入学的新生遭遇了“尴尬”。
“今年以一流211、三流985的分数考入西浦。”这位同学先交代了自己的成绩。
他说,8月7日,爸爸兴高采烈地准备去交学费,结果,“被银行的叔叔不动声色地请到了休息室。说了很多,大概就是,老哥啊,现在骗子太多了,孩子考不好也没事,大不了读个专科,别一时心急中了圈套。这个学校一看就是骗子学校,听也没听过,哪有学校收那么高的学费,还那么早。”
最后,这位同学调侃道,“我爸就在银行休息室默默地听完了那个叔叔的防骗指南,最后他看到我爸还要交费,差点报警……”
这位同学也开始担心,“以一流211的成绩去,比别人多花50万甚至更多,到最后,除了考国外研究生提升学历,找工作时,在准一线城市内,竞争力都不如普通211……”
他将父亲的遭遇私信给了席酉民。当晚,席酉民给了回复,“YoucanmakeXJTLUtobeknownbymorepeople(你可以让西浦被更多人所知).”
席酉民告诉记者,这些并不重要,关注的人自会知道,不关注的人知道了也没有用。
03竞争机制曾遭抗议:
“传统教育的印记太重,改变不易”
席酉民向记者直言,“其实,现在学知识已经不重要了。”
▲席酉民接受记者的采访
他解释称,几百年来,大学的基本功能就是传授知识。“是的,以前可以学到知识的地方很少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任何地方都能学,何必去课堂?”
“所以,西浦放弃学知识。学知识只是手段,帮学生成长才是目的。”席酉民斩钉截铁地说,西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、学会成长。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,再到研究导向型学习;从盲目学习到兴趣导向,再到关心自己的人生规划。
但是,十几年的传统教育在这些新生身上打上了烙印,要想改变,也并非易事。在知乎上,有网友说,西浦最大的好处是自由、包容,学校努力引导你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,但是,“两级分化得厉害。”
不过,席酉民认为,西浦有着严格的竞争机制,淘汰、补考、重修,“一个考生的成绩不是一个老师说了算,而是一个体系,要经过老师、内部考官、外部考官、考试委员会,才能最终决定,并且要分析它的合理性。很多家长不理解,早年曾有人抗议,‘为什么让我孩子过不去。’”
在席酉民眼中,引进纯粹的、所谓原汁原味的外国教育可能在一开始就是落后了,“因为整个世界教育面临重塑,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就适应未来需求。”
“全世界的教育模式,大体分为三种”,席酉民解释,“第一种是美式教育,最大好处是灵活性,提供资源和空间,让学生自由发挥。但它对个体关注不足;第二种是英式体系,它重质量控制,最大好处是,关心每个人学到最基本的东西。不过,太僵化;第三种是东方体系,最主要的是教知识,是灌输式的教育。”
04最大的挑战:
与传统教育观念、习惯的对抗
这11年,西浦到底做了些什么?
席酉民告诉记者,在西浦,学生是年轻的成人,“直到现在,即使是非常一流的大学,都把学生当孩子看,几乎包办一切,控制一切。但在西浦,我们的目的是,让孩子去挑战,不能因为怕事而让学生失去很多锻炼机会。所以,学校最重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,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,这是核心。”
“但学知识不等于成长,很多中国学生很会考试,积极考证,结果证书一大堆,但还是个孩子。”席酉民认为,“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内容导向,还是看重学历,看重各种各样的考试,不少大学已经沦为考证机构。”
虽然11年过去,但西浦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是与传统教育观念和习惯的“对抗”。
2008年,当席酉民来到西浦,这种“磨合”更加明显。
在西浦,他坚持放弃英语四六级考试,“它把语言没有当语言考,而是当技巧考。考完以后,学生还是不会用英语,这是我们要挑战的。结果,很多人要举报。最后,我们干脆在招生简章中注明,西浦不组织四六级考试,但我们会要求学生学好英语。”
除此之外,受英国和中国两种教育体系的要求,西浦在教育方法、新专业设置等方面也在摸索。
席酉民认为,有些课程不是没有意义,而是“你的方法不对,让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。”
“比如‘两课’(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)”,席酉民告诉记者,“你在中国生活、工作,不理解这些行吗?国内很多高校,把学生看成孩子,简单灌输,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。我们的做法是,学生是独立的成人,要让学生面对真实世界。他们可以用自己独立的思想去判断它是好是坏。在西浦,‘两课’评价甚至比其他的课程高。”
客观上,西浦每年8.8万元的学费将很多人“拒之门外”,被一些人称为“贵族学校”。对于这样的质疑,席酉民并没有回避,他说,这是错误的理解,中外合作办学只是对中国教育的补充。它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,“你不能让西浦去承担教育的所有社会功能或责任。真正教育的公平,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公平。”
记者丨王春发自苏州
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经本站整理和编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、交流和学习之目的,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,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,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。管理员邮箱:y569#qq.com(#转@)